图片来自网络。
关节炎到底有多普遍?在亚洲地区,每六个人中就有一人在一生的某个阶段患上关节炎这种世界头号致残性疾病。截止2015年估计中国大陆的关节炎病人有1.4亿以上,而且人数还在不断增加。预计在2015-2020年可达2.58亿[1]。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骨关节炎的总患病率约为15%,40岁人群的患病率为10~17%,60岁以上则达50%;而在70岁以上人群中,80%患有骨关节炎。[2]
2000年1月13日,“骨与关节10年组织”在世界卫生组织总部瑞士日内瓦正式成立,将2000年至2010年定为全球“骨与骨关节十年”,旨在改善全球人类因骨骼肌肉疾病带来的健康问题。并确定每年的10月12日为“国际关节炎日”。希望通过十年的努力,将骨性关节炎的预期发病率降低25%,但是,十年过去了,关节炎的发病率仍然在逐年上升。
关节炎当中,膝骨关节炎是一种最常见的关节疾病。是以关节软骨的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病。由于以关节软骨的生理特点导致软骨一旦损伤难以修复。典型的表现是久坐起立关节僵硬;上下楼梯、下蹲起立或负重时疼痛加剧,睡觉可能痛醒;关节肿胀;严重时可致残。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膝关节是重要的人体组织,是承载人体重量的主要结构,由于膝关节最复杂、最不稳定,因此也是最容易受伤的部位。
- 是以关节软骨的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病。
- 关节软骨长期慢性磨损,与年龄相关。
- 与癌症、心血管疾病一起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人类健康三大杀手。
- 典型表现为关节感觉发僵、发硬;上下楼梯或行走时疼痛;关节肿胀、畸形;以及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人到中年以后,膝关节的肌腱、韧带开始发生退行性改变,关节腔的滑液分泌减少,关节骨面长期摩擦形成骨质磨损,关节周围组织由于炎症等原因易发生纤维粘连,所以老年人常会感到膝关节发僵。活动时会发出“咔嗒”的弹响声或摩擦声,在受凉或过度活动时会诱发疼痛、肿胀、关节腔积液,严重的还会使老年人关节畸形,形成残疾。

一项大众调查显示[3],多达60%的患者错误地认为,关节不再疼痛就代表病情得到了控制,80%的患者没有意识到关节炎引发的关节破坏是不可逆的。由于认知的错误,在日常生活中部分患者不注意健康保养以及健康地管控生活,这对治疗十分不利。
骨关节炎对患者的危害并非仅仅是关节,它还会造成生理、心理及社交等压力。调查显示,59%的患者表示该病对自己的工作或工作能力造成了不便和压力,47%患者认为该病会带来糟糕的情绪等。所以,对关节炎患者而言,良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是治疗的第一步。
日常生活中患者一定要纠正不良姿势、体位。要对受累的关节加以保护,特别要注意保温,严防关节承受不恰当的重力和暴力。这并不意味着患者不能运动,而是要寻找适合运动适当锻炼,对保护和改善关节功能,缓解疼痛,以及增强受累关节周围肌力有着很大帮助。
参考资料:
[1] 《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
[2] 李宁华.中老年人群骨关节炎的流行病学特征[J].中国临床康复,2005,38.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钱江晚报 2014.10.13期